趕在深圳發布新基建方案的當口,衛星物聯網相關的企業在“深圳建設5張通信網絡”等規劃之下陸續行動了起來。
“風口來了,搶先布局是王道。”有業內人士表示。
01
物聯網產業集聚
近日,深圳市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意味著該協會已經通過相關部門審核,并初步搭建了“產業資源共享+協同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培養+產業咨詢研究+行業應用推廣+產業資本加速”六位一體的產業服務體系。
中集產城、航天東方紅、日海智能、華訊方舟、星聯天通、中移物聯網、多式聯運、華信天線、航天華拓、思凱微、安順祥、南方國訊、蜂群產業社區等50多家單位共同參與其中。
可以說,該產業協會聚集了深圳衛星物聯網產業鏈上的大部分企業。如在衛星制造領域,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航天裝備取得一定的進展;在衛星應用領域,華訊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布局衛星互聯網業務領域,由制造商向運營商轉變,更多的是日海智能等物聯網企業。
而名單之外,在衛星運營服務領域,亞太衛星通信(深圳)有限公司響應國家“提速降費”要求和“一帶一路”倡議,整合了中星系列、亞太系列等國內外優質衛星資源,實現了全球覆蓋。對于公司發射的亞太6D衛星,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曾堅朋提到,“這顆衛星被命名為‘深圳星’,是我國第一顆采用Ku/Ka體系的地球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標志著深圳布局衛星互聯網邁出了關鍵步伐。”
此外,深圳聚焦了不少航空、無人機等企業。如中航實業、振華富、國微電子、深南電路、中航比特、南航電子、多尼卡、高科新農技術、天利航空、易航智控、華數達科技、高啟科技、中航華東光電、漢莎技術、零度無人機、一電科技、中集天達、航天新源科技、魔方衛星科技、微聯星智、北斗云信息技術、四象愛數、航天馭星、羽尋智能、深圳引力創新科技、鵬錦科技、光韻達光電科技、大疆創新等。
相對來說,“深圳的上游衛星企業較為稀缺,有幾個國家隊在深圳,政府提供一定的土地和政策補貼。不過深圳物聯網產業發達,聚集大量應用型企業和終端設備廠家。物聯網企業超過11000家,產值3700多億。”有業內人士指出。
02
園區“生態圈”
在業內人士看來,“衛星研發、制造、發射相對薄弱,一些產業園區因此逐漸成為政府招商、產業集聚的渠道之一。”
作為深圳市的重大園區,“中集集團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定位于衛星物聯網平臺商,在衛星物聯網產業的應用場景等層面,利用協會平臺以及園區的場景資源,推動上游衛星企業與下游物聯網企業等促成產業集聚。另外,集團計劃成立衛星物聯網基金、研究院等。”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除了中集智園(中集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留仙洞總部基地天空之城、龍崗阿波羅未來產業城、深圳衛星大廈、航空航天未來園(云科智慧園,20多棟產業樓)、南山航空電子產業園、西北工業大學航空生產基地、亞太星通總部大廈、深圳航天航空產業創新園、福田上梅林的航空航天產業園也聚集在深圳。
此外,深圳集合了一些重要研究機構,如深圳北斗產業互聯網研究院、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深圳市航電技術研究院、太空科技南方中心、太空特色學院、航天科普公園、西北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等。
然而,“在招商層面,部分企業的目光聚焦在房價、土地、人才等高成本。且受疫情和經濟大環境影響,入駐的企業活躍數量不多,略顯低迷。”有園區負責人稱。
03
落地難,難于應用
“衛星應用如何落地存在困難。一些物聯網企業對衛星信號有需求在,但不論是受制于技術還是客觀條件影響,衛星企業如何跟物聯網企業進行深入對接、合作還存在一定困難。”有業內人士坦言。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衛星物聯網的挑戰終歸在應用。“如何在企業端用戶加快應用示范,突破產業化的前期瓶頸,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同時聯合金融創新促進示范產業化推廣,保險與衛星物聯網技術的融合,另外就是發揮深圳的先行示范區優勢和海洋城市優勢,在智慧海洋方面深度著力,構建金融、應用和技術的融合體系。優先支持關鍵應用場景的衛星物聯網應用,比如智能集裝箱,解決場景應用的關鍵技術問題,協調相關企業的聯合實驗室(港口、船舶、集裝箱等企業)”。
不少從業人員感慨,“大家都在關注這個產業,但產業具體如何運營,如何產生收益,現在還不是特別明確,能在這一領域賺到錢的企業不是很多。”
好在,深圳政府層面提供了上層支持。深圳市中集產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一平表示,衛星物聯網已被寫入國家網信辦“十四五”規劃和深圳市“十四五”規劃草案。
“衛星物聯網是廣東省未來十大產業之首,在未來產業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協會做好產業鏈橋梁,產業轉化紐帶,發揮深圳市應用場景方面的優勢,為行業定標準,做好示范。”此次協會在后續規劃中指出。
一系列需求及能力調研后,深圳市衛星物聯網協會成立大會將于8月底或9月底進行。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