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臺州8月8日電 早飯后,三門縣健跳鎮蓋門塘村70歲的葉杏玉老人,熟練地將廚余垃圾隨手扔進家門口的“可腐爛”垃圾桶。“垃圾分類我們做了大半年了,很簡單,會爛的投入綠桶、不會爛的投入灰桶。”葉杏玉說。
早上7時許,該村保潔員葉亞云和清潔員開著保潔車,挨家挨戶收集垃圾。她來到葉杏玉家門口,將可腐爛垃圾帶桶稱重后,用手中的掃描儀器掃了掃桶身二維碼進行積分,再將垃圾倒入車上相應的回收桶。
在蓋門塘村,不僅每家每戶門前的垃圾桶被貼上了二維碼名片,一件普通的垃圾也可以有自己的條碼。村民老伯喝完水并沒有把塑料瓶隨手扔進垃圾桶里,他走到一個垃圾分類回收柜前,掏出IC卡往電子屏上一刷,垃圾分類柜自動打印出一張條碼,老伯把條碼貼到塑料瓶上,投入寫有“廢紙、塑料制品”的垃圾柜中。
老伯展示著他的IC卡說:“這卡每戶都有一張,垃圾回收后,根據條碼會有積分打到我的賬戶里,我就能去商店兌獎品了。”
這臺智慧化的垃圾柜就是二維碼垃圾分類回收平臺,老伯手中的IC卡就是再生物資回收平臺智能卡。
中午11時許,葉亞云收集完在村的150多戶人家的垃圾桶后就將可腐爛垃圾送到了村內的垃圾資源分解站。廚余垃圾被倒入機器,經碾碎、發酵等一系列程序,變為有機肥。剩余的不可腐爛垃圾,則被拉到垃圾填埋場進行集中處理。
葉亞云一邊忙碌,一邊開心地說:“今年村里推出積分兌換禮品后,雖然每天多了一道稱重記錄的程序,但這一改變,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高出了許多,錯誤投放率一天比一天少,我只要稍微再分撿一下就好了。”
蓋門塘村在全鎮率先探索“互聯網+”概念推動源頭分類,利用智能卡、二維碼識別、物聯網云計算技術,采集數據至后臺,換算成積分后反饋到村民賬戶里。積分可用于去指定超市兌換商品和肥料。
其實十多年前的蓋門塘村還是健跳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窮小村莊,而今大片的花海、嶄新整齊的村舍、整潔的道路已處處展現著蓋門塘村的美麗與富饒。
在超市的柜臺上,記者看到擺放有分袋包裝好的有機肥和花籽。村黨支部書記林祥義介紹說:“這些是垃圾分類處理后的有機肥,一部分用來給花海施肥,一部分作為我們村的旅游特色紀念品賣,搭配花籽一起出售,售價每斤十元。”
據悉,蓋門塘村每年生產有機肥5.6噸,靠出售有機肥和花籽,每年能產生十余萬元的經濟效益,基本維持垃圾分類的運維費用。這一方法有效地解決了資金循環問題。
“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以后,村莊環境更美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林祥義笑著說。(尉司晨)
(責編:張帆、吳楠)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