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充值卡是通訊公司為了方便人們為自己手機或者電話充值而發行的一種撥號充值卡。撥號充值卡曾經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隨著互聯網話費充值的普及,撥號充值卡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但如果市面上有人用1折的價格兜售“移動、聯通、電信三家都能通用的”撥號充值卡,你是會選擇懷疑?還是會選擇購買呢?最近,衡水安平的李先生,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李先生在衡水安平開了一家化妝品店,開業之初,他準備了一個促銷活動:“買東西,送等額手機充值卡”。本以為這個營銷策略會幫助店里迎來大量的人流,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上門的顧客對贈送的手機充值卡卻不屑一顧。門可羅雀的場景,讓李先生回憶起自己當初購買這批手機充值卡的原因:
開訂貨會去,一個人加了我的微信,我從他微信上看到一個廣告,后來我就聯系過他一次。然后他就一直打電話問我:你那個店開好了沒有?他說我幫你策劃個活動:我們這有話費充值卡,這個充值卡是聯通、移動、還有電信的話費充值卡,面額是100塊錢一張。我去他們公司以后,他們公司里面的工作人員說這都是哪個商場辦的活動、哪個黃金店辦的活動,你看這是我們搞活動的現場,你看這是他們的人氣,都用這個話費充值卡。我說那你幫我充一下吧,你給我充在這個手機上面,我試一下。他說這都是人家的,這沒法給你充,就這樣我也沒充,我就信了。后來我就訂了1000張,10塊錢一張卡,1萬塊錢。
李先生本以為自己購買的手機充值卡是直接充值到話費上,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想用這張充值卡充值,還需要下載一個軟件:
它不是充在話費上面,也不是充在你的手機號碼上面,你得先下載一個app。這個打電話也特別費勁,比如我給你打電話,你的手機上面顯示的不是我的本機號碼,顯示的是南京、江蘇、香港、美國等等還有不知名的電話。我當時就問她:你這個是充在手機上面還是下載個什么東西?她說不是那樣的。我主要是因為開店要搞活動嘛,圖便宜,因為他這個活動挺吸引人的,你看你買我多少錢的東西,我給你充100塊錢的話費。但是我搞活動的時候,我把這個卡贈給人家,人家都不愿意要,人家都說這個是騙人的?,F在她的電話也不接了,微信也不回了。
李先生口中的“她”指的是一直跟他聯系的這家公司的“企業策劃老師”宋女士,其實就是這家公司的業務員。為了核實線索人反映問題的真實性,記者首先想向宋女士進行印證,但宋女士的電話一直沒有人接聽。
李先生說當時是宋女士帶他去的公司,到公司之后接待他的是公司負責人王先生,于是,記者采訪到了這家公司的負責人王先生:
王先生:我不太清楚,他不是跟我這兒合作的吧?當時他找的誰你讓他聯系誰好吧。
記者:他給了我們您的電話,是說從您這兒買的手機充值卡,您這兒不賣這個手機充值卡嗎?
王先生:我們公司有,但是我從來不對接客戶,應該是下面的業務員談的,誰跟他談的,讓他找誰好吧。
記者:咱們這兒的手機充值卡是給手機的本機號碼充值的,還是說充值到一個app上?
王先生:我們那個就是充值到一個app上的。
記者:這個在咱們銷售之前會提前告知客戶嗎?明確的。
王先生:那肯定會告知客戶的呀。這樣,我現在有事兒。
還沒等記者問完問題,王先生就掛斷了記者的電話。那實際情況真的是王先生所說,他們在售賣手機卡的時候會明確告知顧客手機卡是充值到app上,而并非是充值到手機號碼上么?
為了進行印證,記者來到這家位于省會華強廣場的互聯網公司進行暗訪,見到了另一位企業策劃老師溫女士。但溫女士對于手機充值卡的描述,可跟公司負責人王先生所承諾的不一樣::咱們充值的話就是充值到手機號上,而且會有短信提醒你。你需要下載一個充值客戶端,也不可能實現空中充值,這個都是很自然的。你想打電話的話都是非常清晰的。10元的成本給到咱們消費者,就是咱們500分鐘通話,但是500分鐘通話是以100元話費的形式展現給消費者的,就是可以打電話。因為就是話費嘛,如果沒有話費的話也打不了電話。
溫女士反復強調這100元是充值到手機話費上,對于超低的成本價格,則這樣解釋到:成本低的原因,你肯定會想那90塊錢誰補?移動、聯通、電信,它都是100塊錢,你必須100塊錢買。這三大運營商那邊他是有一個衛星信號,但是我們公司跟他們那邊合作,是租用的這么一個通話功能的一個信號站。
溫女士說之所以他們能以1折的價格銷售手機充值卡,那是因為他們和移動聯通和電信有合作,租用了他們的信號站。
但溫女士的話可信度有多高呢?移動聯通電信真的會和這種互聯網公司合作么?他們會允許這種公司用超低的價格銷售他們的手機充值卡么?為了解開這個疑惑,記者采訪了中國移動的客服人員:
中國移動:近期我們這邊沒有推出這樣的活動。
記者:沒有這樣的大力度的優惠的可能性是嗎?
中國移動:對。
記者:基本上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我花10塊錢買一張100塊錢的話費充值卡?
中國移動:對,目前沒有接到過這方面的問題咨詢,然后近期我們這邊也沒有推出過這樣的活動。
記者:它這個通話吧是通過一個手機app,而且比如說我給你打電話,你那兒顯示的號碼并不是我的本機號,它是一個虛擬的號或者是一個外地的號碼,不是我的號碼,這是為什么呀?
中國移動:這個可能是某平臺對這個號碼進行了一個加密隱私的保護。
移動的工作人員表示沒有和互聯網公司合作,用超低的價格推銷手機充值卡,聯通的工作人員更是直接表示根本不可能存在三家通訊公司通用的電話充值卡:
中國聯通:如果是聯通的充值卡的話,可以為中國聯通的電話用戶或者是無線上網卡用戶充值。
記者:咱們聯通沒有和移動電信聯合發行過三家都能夠充值的充值卡?
中國聯通:很抱歉先生,我這里沒有查詢到有這樣的充值卡。聯通的充值卡只可以充值聯通的業務。
客服人員的說法至少印證了這種電話充值卡跟正規的通訊公司是沒有任何關系的,也不能直接充值到話費上,只能充值到一個物聯網公司自行研制的app,然后在app上當做“話費余額”來使用。
而且,這家互聯網公司還銷售其它的商品,企業策劃老師溫女士:購物卡聽說過嗎?購物卡就是他可以在淘寶,天貓還有京東拼多多線上這四大電商平臺上面可以買東西,付款的時候可以折扣部分現金,我們現在也在往這個卡里面對接幾千種商品,100塊錢真正的可以抵扣到100塊錢去買東西。
除了“網絡購物卡”之外,“視頻會員卡”也在這家公司的營銷范圍之內:咱們公司有這個卡的話,是十幾種影視會員網站,像芒果暴風這些都可以免費看,一個月15,他開倆的話一個月交30,你要是一年的話小300塊錢沒了,咱這張卡的話就是一張卡十幾個會員都可以看。
經常上網的朋友應該都清楚,每家視頻網站都有自己獨立的版權,盈利的主要手段就是廣告和銷售自家的會員,如果想要同時收看多家視頻網站的限定劇,必須充值多家視頻網站的會員,根本不會存在只花一家會員的價格,就能收看多家網站的視頻。
那如何對這家物聯網公司的行為定性呢?這種行為算是欺詐么?當事人李先生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為此,記者采訪了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的張偉律師:算不上詐騙,他相當于是一個符合邏輯的商業模式下,銷售電話卡的過程當中沒有給買方說清楚,讓買方構成了錯誤的認識。因為他購買卡的行為本身來說是一種合同行為,買卡的買售方對卡的認知沒有達到正確的認知。他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解除合同。由這個賣方來去證證明說我當時跟你說的很清楚,我沒有去欺詐你,我是怎么跟你說的。同時呢他后期怎么跟公司去交涉的?有沒有一定的錄音證據?證人證言啊?用這種方式來證明吧。
首先,現在有許多軟件都可以實現免費的通話功能,比如微信、QQ,或者一些手機的內置通過功能等等。如果通過網絡軟件撥打電話,還需要花錢充值余額,就顯得有點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了。
其次,對于當事人李先生來說:“花10塊錢就能買到面值100元的充值卡”,這種明顯的價格不對等竟然沒有令他產生懷疑,而是讓他選擇了無條件的信任對方、交款提貨,這份大意也令人不可思議。
最后,兩句話送給事件當中的雙方:“貪小便宜吃大虧”、“誠信經營是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