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聯網產業已擁有一定規模,設備制造、網絡和應用服務具備較高水平,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物聯網與行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但仍要看到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和深層次問題依然突出。一是產業生態競爭力不強,芯片、傳感器、操作系統等核心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高端產品研發能力不強,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二是產業鏈協同性不強,缺少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引領產業協調發展的龍頭企業;三是標準體系仍不完善,一些重要標準研制進度較慢,跨行業應用標準制定難度較大;四是物聯網與行業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深化,成熟的商業模式仍然缺乏,部分行業存在管理分散、推動力度不夠的問題,發展新技術新業態面臨跨行業體制機制障礙;五是網絡與信息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設施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安全等問題亟待解決。
2015年以來,全球物聯網正步入實質性推進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我國物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制造等新業態緊密融合,逐步構建形成融合創新的產業生態體系。初步核算,2016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9191億元,同比增長21%。
按照產業價值分類來看,傳感器/芯片廠商為主的感知層約占整體產業價值的15%,運營商為主的網絡層約占總體價值的15%,以服務提供商為主的應用層占據剩余的70%。
2015年以來,物聯網設備與服務集成商、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IT企業、平臺企業等依托傳統優勢,競相布局物聯網系統或平臺,集聚優勢資源提供系統化、綜合性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打造開源生態圈。物聯網市場競爭已從產品競爭轉向平臺競爭、生態圈競爭,市場格局由碎片化走向聚合。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物聯網加速進入“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與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度交匯,面臨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國物聯網發展又面臨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核心產品全球化、應用需求本地化的趨勢更加凸顯,機遇與挑戰并存。
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潛在市場規模將在萬億級別。更為重要的是,物聯網產業除了自身發展前景光明外,還能促使現有制造業和服務業產生巨大變革。事實上,目前不少國內企業已經開始積極探索物聯網技術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的應用,類似個性化定制生產、精準速遞服務等生產和服務形態,也開始出現。
相關閱讀:
射頻識別,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射頻的話,一般是微波,1-100GHz,適用于短距離識別通信。RFID讀寫器也分移動式的和固定式的,目前RFID技術應用很廣,如:圖書館,門禁系統,食品安全溯源等。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專業分析請關注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7-2022年中國物聯網與RFID行業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