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創業公司來說,成功意味著:在擁擠市場中找到一片生存的空地,開創一個nichemarket(小眾市場);或者獲得融資,被重金收購,團隊一起進入巨頭內部;或者選擇與巨頭合作,獲得他們生產和分銷的網絡的分成。
事實上,如今,大公司已幾乎活躍于物聯網每個細分領域。在傳統互聯網時代,產業動態平衡的過程相當簡單,結果十分殘酷:一邊是互聯網創業公司扮演鯰魚攪動市場;另一邊,是被打得陷入癱瘓的既得利益者,轉型無力,要么收購創業公司,要么快速模仿和消化市場變遷的后果。但進入物聯網時代后,情況有點復雜:一些互聯網時代的創業公司已經成長為大公司,比如三巨頭、大型社交網絡等,巨頭創新的能力并不比創業公司差,誰是“最具破壞性創新能力”的公司還真不好說。
從Nest(智能家庭),到SideWalk(智能城市),到無人駕駛汽車,到谷歌云,科技巨頭谷歌已經涵蓋物聯網生態系統中絕大部分業務,并在這個領域投資了數十億美金。
另一邊,亞馬遜AWS云服務不斷增長,并且從未停止推出新產品、新科技,Echo/Alexa已被證明是家庭自動化領域的一匹“黑馬”,包括它今年推出的新物聯網平臺也勢必將成為產業重要力量。宏觀來看,亞馬遜電商業務也在物聯網產品分銷環節中愈發重要。
考慮到這兩個公司都:1)坐擁巨大用戶數據;2)幾乎能無限制吸引所有頂級人才,谷歌和亞馬遜現在的發展速度,甚至趕超20年前的自己。
巨頭們不會親自去做每件可連接產品(如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產品等),但都不約而同地在投資物聯網平臺,以搶占最大的機會;同時在市場上瘋狂挖掘最優秀的人才,無論是學界的還是業界的,一次挖一個排毫不心疼——之前Uber挖走了卡內基梅隆40位機器人研究人員以幫助發展自動駕駛技術。
以上內容參考硅發布微信文章《”物聯網“讓人困惑?讀懂這一篇文章就可以了》。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