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作為物流領域的高精尖類別,有著普通物流的共性需求,也有著屬于自己的特殊需求。就是說冷鏈物流要么就做好,要么就不要做,如果不是實時數據上傳,中間做手腳的方式真的太多了。
從技術層面來看,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冷鏈物流的變革的實現提供了可行性基礎。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是方向,這與物聯網技術的鋪展愿景不謀而合。
因冷鏈物流密切關聯民生,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等重中之重的問題,也在迫使政府作出政策響應,進而倒逼冷鏈體系的自我完善和演進。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現,新《食品安全法》幾經修改。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將對食品安全從生產、運輸、貯存、銷售、餐飲服務等各環節實施最嚴格的全過程管理,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監管處罰力度。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初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冷鏈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進消費升級的意見》,部署推動冷鏈物流行業健康發展,保障生鮮農產品和食品消費安全。《意見》提出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應用為支撐,以規范有效監管為保障,構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
冷鏈物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對某些特性的承運貨物(如生鮮產品、溫敏藥物等),采用特定低溫保鮮控制,從而最大限度減少其超溫活性消耗,保證品質。它不止是一個“運輸”的過程,更像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其范圍可涵蓋生產、加工、儲存、運輸、配送、銷售等全程,以預冷、制冷、冷藏、冷凍和保溫等為基本技術構成,它們環環相扣、綜合協作,形成了完整的冷藏服務供應鏈。
如果這個冷供應鏈尚未健全,那么在和時間賽跑的過程中,必定遇到了諸多實際難題,暴露技術短板和能力斷鏈。其實,斷鏈只是一個現象,其背后是該鏈的技術含量低、成本高、推廣力度差、從業者意識不足、商業模式不成熟等。
1.環節斷鏈。
上文提到冷鏈不止是運輸那么狹隘,產品在收集過程中的預冷、加工技術等先進物流技術創新、運輸最后一公里的低溫保溫、銷售中的低溫保溫.......以上環節的銜接,都是常見的斷鏈重災區。任何一環節的缺失都將給貨品的質量帶來巨大隱患。
我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技術和模式確實與國外存在很大差距。這背后反映的:模式上,是市場分工不夠明確,各環節難以有效銜接。技術上,缺乏設備基礎和創新技術,如預冷技術、加工技術,技術門檻和成本雙高,妨礙了普及和推廣,無法推動實踐和創新(第2點詳解)。
對比美國冷鏈物流市場,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而我國冷鏈物流專業化的分工尚未形成,大部分冷鏈物流企業同時為客戶提供分揀、配送、倉儲、加工、甚至維修的一攬子服務。如海航冷鏈除了冷鏈物流業務以外,還同時銷售商品;黃興冷鏈同時經營低溫倉儲、配套服務、冷鏈運輸、預處理及裝卸等業務;中冷物流及小田冷鏈提供運輸及倉儲雙項服務。
建立明確的市場分工存在一定的難度,但只有專業性才能同時保證每個環節的高質量運營,讓整個冷鏈鏈條運行有據可依、有證可查。
2.技術斷鏈打擊面很廣,如各環節的監管中,效率和精準度普遍雙低。
舉個栗子,在冷鏈運輸環節,很多企業采用人工用溫度計來測溫,手動記錄數值,冷鏈效率和質量水平較低。在一些物聯網解決方案中,智能設備的精準度、網絡的靈敏度、數據的完備程度仍然差強人意,無法實現全程全面的靈敏監測、靈動控制。
3.標準斷鏈也是一大蹇足。這與我國信息化基礎薄弱、標準化缺失有關。物流信息腳步亦層次不齊,不同物流信息系統的接口成為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導致企業間、平臺間、組織間很難實現物流信息的互聯互通、“各自為政、圈地服務”情況較為普遍。在政策的指引下,由行業逐漸摸索并建立其一整套物流行業實事標準,補齊制度和標準缺陷,實為智慧物流、智慧冷鏈的迫切功課。
4.冷鏈物流產業鏈不穩固也是一個綜合難題。上文已經提到,冷鏈物流不是一個孤島,也不是一條鏈,而是一張關系政府、民生、企業、消費者的大網。換言之,其參與者的成分之雜決定了該產業升級的全方位難度。冷鏈物流的升級也應照顧到上述四大參與角色的各自訴求和綜合體驗,即,信息升級,為各大角色提供便利接口:
對于政府監管部門,承擔著監督、管理職責,需了解冷鏈流通中全部信息、以及與冷鏈物流企業便利溝通的平臺;
對于冷鏈相關企業,要掌冷鏈動態信息,并能便捷地將信息共享給上下游企業;
對于最終消費者,需通過溯源渠道來了解冷鏈火拼的安全和新鮮度,便捷查詢。
綜上所述,冷鏈物流具備開掛般的的爆發態勢,但仍需腳踏實地解決當前存在的信息化綜合難題。因此,張開雙臂擁抱物聯網成為最主流的選擇。
冷鏈物聯網以優勢贏趨勢
上文中,我們梳理了冷鏈物流的自身趨勢和問題,這是冷鏈物聯網能夠結合的基礎,即,物聯網技術因上述難題的存在才找到存在感。它存在冷鏈物流各個環節里,滋養它,優化它,激發它。
首先,是冷鏈設備的升級。
取代傳統冷鏈設備=黑冰箱匣子的情況,智能冷鏈設備應具備實時監測、實時數據的功能,讓貨品可溯、可查、可控是冷鏈物流從業者的普遍追求。這離不開傳感器技術、RFID、芯片、紅外等物聯網底層技術的突飛猛進,讓貨物的信息(物理和生物數據)、環境的狀態、車輛和位置信息(GPS)等等的獲取變為可能。
這一冷鏈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增加冷鏈物流透明度,一方面提高倉儲、運輸和配送的運作效率,從人工走向自動化;一方面,可有效控制損耗率,及時將損耗商品進行處理,避免產生嚴重后果,從而把控產品質量,提升競爭力。
其次,是冷鏈運營的升級。
冷鏈物聯網在智能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其管理、通信、控制等運營手段。主要體現在物聯網通信層和物流網絡的智能統籌規劃。通信方面,為萬物互聯而生的物聯網通信技術層出不窮,除了蜂窩網絡,在特定范圍內選用NB-IoT網絡的案例越來越多。另外,5G的出現也為這項高精尖應用提供了一個選項。
更強大的運營升級則是通過GIS、GPS和通信技術來綜合規劃配送路徑,實現配送路徑的科學規劃,降低企業成本。冷鏈物流在物聯網技術支持下實現全供應鏈信息共享,降低各環節庫存成本,提升冷鏈物流效率,一方面保障新鮮度等用戶體驗,一方面降低損耗成本,實現運營升級。
另外,是冷鏈平臺化。
上文提到,冷鏈物聯網產業實則為一張網,這張網節點眾多,信息共享和互通、上下游參與方之間的整合非常重要。對此,物聯網正是用平臺的架構來解決這一難題,加速商業模式的成熟。冷鏈物聯網平臺為各層參與者提供便利接口:
冷鏈設備所收集的數據(貨品信息、環境信息、監控信息、庫存信息、車輛路徑信息等),將通過網絡傳輸至平臺,實現監測和分析的基礎;
平臺應用層通過角色化的入口,將以豐富的物聯網創新應用對數據進行各取所需的利用。如,對于消費者,提供可溯和安全性的應用服務;對于上下游合作伙伴(如電商),提供實時訂單和供需動態的信息服務;對于監管部門,提供全面數據統計的服務;對于物流企業,提供統計類及監測異常等信息,并觸發報警和控制機制,及時切斷隱患。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