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在宏觀角度上主要由主網和配網構成,其網絡節點就是各種電壓等級的變電站,這些節點又通過各種電壓等級的傳輸線路連接起來形成網絡(這里暫時忽略發電側)。主網主要負責電能量的大范圍、遠距離傳輸和調度,配網則面對用戶,即把主網上傳輸的高壓電能量降壓后分配給具體的用戶。因此,智能電網的實現就是兩個方面:主網智能化和配網智能化。
主網智能化是服務于電網從業人員的,其技術實施的立足點主要是變電站,即對變電站中各類一、二次設備及其監控系統實施智能化革新(完全新建或在傳統變電站基礎上進行改造)。其“智能”主要體現在設備實時狀態信息的全景式監控與診斷評估、一鍵式順控操作、自動故障處理、智能巡檢(機器人或聯動視頻系統)、輔助決策等等。試想,某個地區(區域)電網內所有變電站如果都實現上述智能化監控過程,則該電網有可能在宏觀上涌現出全局性智能。
配網智能化是同時服務于電網從業人員和用戶的,其技術實施的立足點主要是在用電側引入某種能夠直接與發電側進行互動的機制,海量用戶可通過該機制參與到電能量的協調分配中,且這種參與并不需要用戶多做什么,你只要像平常一樣按需用電,就可以參與配網資源的優化,這樣的結果在理想情況下應該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智能電網概念的提出是以很多方面的科技進步作為基石的:首先是IEC-61850規約的提出使原來使用103、104或很多亂七八糟規約的設備,能夠統一使用該通信標準,這就為各種電力設備的信息互動、共享創造了基礎條件。然后是電力設備本身的技術提升。一次設備方面,封閉式組合電器技術的日趨成熟,為一鍵式順控操作、多維度設備狀態評估等技術應用提供了基礎,還有電子式互感器的發明與應用也使變電站的數字化程度更加徹底(傳統互感器采集的壓流模擬量是需要通過二次系統進行數模轉換的)。二次設備方面,區域式繼電保護裝置的出現不僅節約了二次系統成本,而且可以遠程實現宏觀站間保護邏輯(當然,其可靠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再然后是交換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的進步,配合智能組件系統的提出,使所謂電網大數據(區域電網全景信息)的高速傳輸與匯總成為可能,進而利用某些技術手段來分析、挖掘和處理電網數據。最后是機器人技術、視頻監控技術(高清攝像頭上融合各種紅外、紫外成像功能、聯動功能、圖像識別功能)的發展,進一步替代人工運維。總之,我國在主網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技術應用還是走在時代前沿的。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