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充電行業看起來很紅火啊,但真的普遍不賺錢。
判斷依據有兩個:一是,部分充電樁運營企業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報表可見,這塊業務是虧錢的;另一個是,很多充電運營企業都在縮減規模,不做純粹公共充電投資了。
對于公共充電場站而言,依賴普通電動車主的充電需求,基本不可能賺錢。一方面,私家電動車主還很少。至2016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00萬,乘用車大致估算約50萬,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約10萬(這些車輛常常不充電),剩下40萬電動乘用車,行業用戶還要占去大半。另一方面,電動車主如果自有充電條件,公共充電樁只是補電的需求。如果依賴公共充電樁充電,每周也就充兩三次,每次充電多也不過二三十度電。總而言之,是低頻和量少的充電需求。
盈利模式
模式一:財政補貼
政府補貼根據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獎勵政策及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通知》,各省區市要獲得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獎補資金,需達到一定的推廣規模。地方政策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8個省(包括直轄市)、16個市出臺了有關2016年以后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實施規劃的政策,覆蓋了北京、天津、河北、江蘇、山東、青海、安徽、陜西、甘肅、湖南、云南、上海、海南、福建、江西、湖北、重慶、浙江18個省市,廣州、沈陽、運城、瀘州、哈爾濱、西安、濰坊、衡水、鄭州、石家莊、惠州、無錫、杭州、常州、溫州、東莞、寧波、銅陵共18個市。
模式二:電費差價,峰充谷放
提供電動車充電服務,收取充電電費和服務費
這是運營企業最直接的收入來源,也是較為普遍的種運營模式。2014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規定,明確了充電設施經營單位可向電動汽車用戶收取電費及充電服務費,充電電費按國家規定執行,
模式三:眾籌建設,多方分成。
在沒有更好盈利模式實現開源的背景下,節流降低成本也是一種可行的模式。
通過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適應市場,注重用戶需求。尋找合伙人,有的提供場地(消費者停留的時間超過2小時以上的,比如醫院、商場、學校、超市等,有5個以上自有停車位,有富余的電容不用單獨擴容;有的提供建設支持;有的則提供充電樁本身。建成后合作方將共享服務費收益。從成本和風險上看,對各方來說都有所降低,并且能更快地收回成本。去年,聚電科技與北京眾籌網、平安眾籌合作推出兩次眾籌,但只嘗試了兩次。
模式四:“充電樁+廣告”
讓充電樁成為廣告新的載體,在充電樁上做平面媒體廣告,在充電樁上安裝液晶屏或廣告燈箱,順便在這些地方宣傳新能源和充電樁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安全須知、停車指示、服務推送等內容。在鬧市區一天的廣告費就足夠交一周的電費了。
如果能拿下一個某個大品牌一個地區的代理權,完全可以,但必須趁早,因為越早,品牌和作成本更低,市場更大,等市場趨于飽和,就沒意義了。前些年太陽能剛起步的時候,我就提到這個代理權問題
發展前景還是很不錯的。1、政策扶持:近年來,公安部門亦先后多次下發關于電動自行車火災防范的通知,各地也逐步將電動車火災納入消防條例,小區開始規范安全充電問題。
2、市場需求:中國上億的電動車市場,每天就能達到上億次的充電需求,不管是新國標還是舊版電動車,只要是電動車就有充電的剛需;在市場需求和政策要求的大環境下必然成為熱門頭項目。
通常情況下,一個充電樁一年的盈利可以達到8000元到1.2萬元之間,目前,充電樁的市場盈利還是非常大的,所以創業的人可以嘗試
假設每個插座每天使用2次每次消費1元,1臺10路充電樁每天收益13.4元,10臺的話就是134元,一個月的話(30天算)就是4020元。
一個汽車充電樁一天收入非常可觀,投入資金多一點,就是說,一臺120kw的充電樁一天能賺180塊Q!如果你投Z充電站,安裝10臺120kw雙槍直流充電樁,
一天的收益就是1800元,按照每年300天有效營業時間計算,年收益高達54萬,利潤非常好,非常值得投資,
新能源充電樁安裝肯定有前途。隨著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和節能環保的頭銜,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而車輛的普及勢必帶來充電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