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量基準站對導航衛星進行監測,獲得原始定位數據,并送至中央處理設施,計算得到各個衛星的各項誤差改正信息,發給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衛星將改正信息播發給用戶終端,終端解算得到高精度定位結果。
北斗星基增強系統,也叫廣域差分增強系統,通過地球靜止軌道(GEO)衛星搭載衛星導航增強信號轉發器,可以向用戶播發星歷誤差、衛星鐘差、電離層延遲等多種修正信息,實現對于原有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的改進。
覆蓋范圍北斗導航系統是覆蓋中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東經約70°-140°,北緯5°-55°。gps是覆蓋全球的全天候導航系統,能夠確保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能同時觀測到6-9顆衛星(實際上最多能觀測到11顆)。
數量軌道
北斗導航系統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設置2顆地球同步衛星,衛星的赤道角距約60°。gps是在6個軌道平面上設置24顆衛星,軌道赤道傾角55°,軌道面赤道角距60°。gps導航衛星軌道為準同步軌道,繞地球一周11小時58分。
定位原理
北斗導航系統是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統解算,供用戶三維定位數據。gps是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自己三維定位數據。“北斗一號”的這種工作原理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用戶定位的同時失去了無線電隱蔽性,這在軍事上相當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設備必須包含發射機,因此在體積、重量上、價格和功耗方面處于不利的地位。
定位精度
北斗導航系統三維定位精度約幾十米,授時精度約100ns。gps三維定位精度p碼目前已由16m提高到6m,c/a碼目前已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時精度目前約20ns。
用戶容量
北斗導航系統由于是主動雙向測距的詢問--應答系統,用戶設備與地球同步衛星之間不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統的詢問信號,還要求用戶設備向同步衛星發射應答信號,這樣,系統的用戶容量取決于用戶允許的信道阻塞率、詢問信號速率和用戶的響應頻率。因此,北斗導航系統的用戶設備容量是有限的。gps是單向測距系統,用戶設備只要接收導航衛星發出的導航電文即可進行測距定位,因此gps的用戶設備容量是無限的。
生存能力
“北斗一號”基于中心控制系統和衛星的工作,但是“北斗一號”對中心控制系統的依賴性明顯要大很多,因為定位解算在那里而不是由用戶設備完成的。為了彌補這種系統易損性,gps正在發展星際橫向數據鏈技術,即使主控站被毀gps衛星也可以獨立運行。而“北斗一號”系統,一旦中心控制系統受損,系統就不能工作了。
實時效果
“北斗一號”用戶的定位申請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統,中心控制系統解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數據之后再發回用戶,其間要經過地球靜止衛星走一個來回,再加上衛星轉發,中心控制系統的處理,時間延遲就更長了,因此對于高速運動體,就加大了定位的誤差。此外,“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其具備的短信通訊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備的。
終端配套
2011年12月27日,國家正式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啟動,標志著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產業發展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其中,衛星導航專用asic硬件結合國產應用處理器的方案,成為北斗衛星導航芯片一項重大突破。該處理器由我國本土ic設計公司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已實現規模應用,一舉打破了電子終端產品行業普遍采用國外處理器局面。
衛星導航終端中采用的導航基帶及射頻芯片,是技術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發展。在導航基帶中,一般通過導航專用asic硬件電路結合應用處理器的方案來實現。此前的應用處理器多選用國外公司arm處理器芯片核,需向國外支付ip核使用許可費用的同時,技術還受制于人,無法徹底解決產業安全及保密安全問題。
而通過設立重大專項應用推廣與產業化項目等方式,北斗多模導航基帶及射頻芯片國產化現已實現,中國人自己的應用處理器也在北斗多模導航芯片中得到規模應用。
目前的bd/gps多模基帶芯片解決方案中,衛星導航專用asic硬件結合國產應用處理器打造出了一顆真正意義的“中國芯”。該應用處理器為國內完全自主開發的cpu/dsp核,包括指令集、編譯器等軟件工具鏈以及所有關鍵技術,均擁有100%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其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多線程處理器架構,可共享很多硬件資源,并在提供相當多核處理器處理能力的同時,節省芯片成本。
而基于該國產處理器衛星導航芯片方案的模塊,是目前全球體積最小的bd/gps雙模模塊,具有定位精度高、啟動時間快及功耗低等特點。
頻道之爭
中歐這場衛星定位系統頻道之爭,源于歐盟于2002年起決定以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positioningsystem),來打破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在民用導航領域的壟斷局面,并于來年邀請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讓中國成為第一個非歐盟的參與國。根據中歐雙方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但進入2005年,據中通社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統薩科奇等親美政治人物上臺,美國同意在技術上支持伽利略的開發,繼之歐盟排擠中國,投入巨額資金,中國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阻擋。
中國遂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沉寂數年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上。中國于2006年11月對外宣布,將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系統,到2007年底,覆蓋全球的北斗二號系統計劃浮出水面。但歐盟卻直至2008年,伽利略系統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比最初計劃推遲整整五年。
此外,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技術上比伽利略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公尺級。但由于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頻道與伽利略計劃重疊,引發歐盟官員抗議。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伽利略系統準備用于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中國航空技術專家指出,按照“先用先贏”的國際法原則,中國和歐盟成了此頻率的競爭者。
中國將在2009年發射三顆北斗二代衛星,正式啟用該頻率。而歐盟連預定的三顆實驗衛星都沒射齊,注定在競賽中敗下陣來,從而失去對頻率的所有權。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系統構成有:兩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地面中心站、用戶終端。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雙星定位”:以2顆在軌衛星的已知坐標為圓心,各以測定的衛星至用戶終端的距離為半徑,形成2個球面,用戶終端將位于這2個球面交線的圓弧上。地面中心站配有電子高程地圖,提供一個以地心為球心、以球心至地球表面高度為半徑的非均勻球面。用數學方法求解圓弧與地球表面的交點即可獲得用戶的位置。
由于在定位時需要用戶終端向定位衛星發送定位信號,由信號到達定位衛星時間的差值計算用戶位置,所以被稱為“有源定位”。
北斗短報文通信原理:
(1)短報文發送方首先將包含接收方ID號和通訊內容的通訊申請信號加密后通過衛星轉發入站;
(2)地面中心站接收到通訊申請信號后,經脫密和再加密后加入持續廣播的出站廣播電文中,經衛星廣播給用戶;
(3)接收方用戶機接收出站信號,解調解密出站電文,完成一次通訊。
與定位功能相似,短報文通訊的傳輸時延約0.5秒,通訊的最高頻度也是1秒1次。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定位原理實際上非常簡單。基準站接收衛星導航信號后,通過數據處理系統形成相應的信息,然后通過衛星、廣播、移動通信等方式實時發送到應用終端,實現定位服務。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確保國家高精度時空信息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
北斗授時原理是通過北斗導航衛星系統提供高精度的時間信號。北斗衛星系統通過多顆衛星組成的星座,利用衛星與接收器之間的信號傳播時間差來計算位置和時間。北斗授時應用廣泛,包括金融交易、電力系統同步、通信網絡同步、科學研究等領域。它能提供高精度的時間同步,確保各個系統的時間一致性,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精度。同時,北斗授時還可以用于天文觀測、地震監測等科學研究領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原理是基準站接受衛星導航信號后,會通過數據處理系統形成相應的信息,再由衛星、廣播、移動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實時發送至應用終端,實現定位服務。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時精度為10納秒。
北斗導航為是我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美國的GPS、歐洲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都屬于全球衛星導航系統(NGSS)。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