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國際油價曾一度攀升到147美元每桶,再加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各大汽車廠商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就是通用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然而,如何走出汽車發展史上的冬天,各大汽車廠商紛紛瞄向新能源汽車,這其中又以電動汽車為主。下面我們先看看各個汽車廠商采取的措施。
本田Insight混合動力車2009年2月上市;豐田新一代普銳斯混合動力車2009年5月份上市,2012年推出電動車;通用汽車將研發下一代雪佛蘭Volt電動車,2010年量產上市;三菱第一款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電動車iMiEV,預計2010年在日本上市,2009年始,現代伊蘭特、雅紳特混動車,有望裝配鋰聚合物電池;統計顯示,2008年4月,美國新能源汽車的銷售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6%,銷量達到3.99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3%,達到3.2%。由此可見:以電動汽車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正成為各大汽車巨頭集中火力全力爭奪的主戰場。
當國際巨頭紛紛出手電動汽車時,中國的車企第一次有機會和這些國際巨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2008年12月,比亞迪推出首批雙模電動車F3DM,比亞迪成為世界首款量產雙模電動車的生產商;中國其它的汽車企業也不甘落后,2008年底,首批30輛長安奔奔電動汽車,投放加拿大市場,2009年2月,奇瑞首款電動汽車s18下線;北汽福田純電汽車迷迪,將于2009年底投產。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六大汽車集團以及奇瑞、吉利、比亞迪等在內的,至少40家中國汽車企業目前已涉足新能源汽車的研發。
記得比亞迪的總裁王傳福曾經說過“我們做新能源汽車是輕裝上陣,我們沒有任何包袱,我們把它去革命,計劃在2015年將成為中國第一的汽車生產企業;在2025年將成為全球第一的生產企業。”聽著這番豪言壯志,讓多少愛國人士熱血沸騰,特別是我們這些愛國的“汽車人”。然而,比亞迪的電動車發展到底如何呢?
2008年12月15日,比亞迪第一款電動汽車F3DM風光上市;在上市之前,股神巴菲特購買了比亞迪的股票。當比亞迪總裁王傳福送給巴菲特一輛電動汽車模型時,巴菲特幽默地回贈了一個錢包。這一舉動給人以無限的想象,但想象歸想象,我們還是看一下比亞迪F3DM的銷售情況再說。
比亞迪F3只賣六萬多不到七萬,而F3DM卻要賣到十四萬多,可想而知,其銷售情況如何了。在F3DM上市后的四個月內,竟沒賣出去一輛,八個月時才賣出一百輛,與其自定目標3000-4000輛相差甚遠,而且這一百輛中大多數是賣給了政府。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呢?王傳福錯了?巴菲特下錯了注?
在我看來這一切都不是,大家都知道,電動汽車雖然節能環保,但它有一個先天的缺陷,就是續駛里程很短,比亞迪F3DM在每行駛100公里后就必須得充電。當然這就涉及到在哪充電,充電的價格怎么算?如果這些問題不得到解決的話,我想普通消費者是不會認賬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個人住在10樓或是20樓,他買了一輛電動汽車,在哪充電呢?當然不可能到10樓或20樓,只能在一樓,這樣就得找物業,社區等,一系列的環節需要打通,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況且沒充電一次需要耗費8-9小時,就目前的公共設施,還沒有這樣的充電裝置。
假如在每個超市,每個停車場都有充電裝置的話,那么在你上班、購物的時候都可以充電,一輛電動汽車完全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用了。然而,目前這種充電裝置幾乎沒有,只有比亞迪在深圳市某些公共場所建充電樁,但比亞迪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廣泛發展電動汽車,還得政府出面。但是,國家電網對于整個
公共設施的改變,如果說是電動汽車已經形成了一定得市場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它認為是水到渠成的。另外一方面,各個汽車廠商都等著國家電網先建設公共設施,電動汽車才有可能成規模的發展。這樣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中去了。
國內的電動汽車的發展在這樣一個簡單卻油復雜的問題中爭論不休,我們暫且讓它爭論吧,把目光轉移到國外,看看外國的政府是如何對待電動汽車的發展的。這個不可能不提到日本,就以日本的神奈川縣為例吧,他們采取的措施是:一、購車時的優惠政策——購車補貼、稅費減免。發展初期,電動汽車成本相對較高、價格較貴,因此神奈川縣設立了專項的電動車購置補貼,在國家補貼基礎上,再追加50%,同時免除90%的汽車購置稅、以及汽車每年的使用稅。二、使用期間的優惠政策——停車、高速路費用減半。對于電動汽車,在縣官轄的停車場停車可享受半價優惠,同時向其他民營停車場普及,另外,縣境之內的高速路通行費用也會給予半價優惠。三、修建充電基礎設施——設置快速充電站;100V-200V插座。目前,神奈川縣的快速充電設備主要分布在四大區域內,包括:縣政府周邊、汽車經銷網點、電力公司營業所,以及傳統的石油加油站內。除了較為專業的快速充電設備外,神奈川縣還考慮在一些商業設施及大型停車場內,設置傳統的100-200伏插座充電裝備。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日本發展電動汽車之路,我們看到了什么呢?電動汽車大規模商業化推廣不僅需要技術,更涉及到復雜的社會工程,而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只有政府。然而我們的某些國有企業,仗著自己還能吃飽飯,并且還能吃得很好,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完全置之不理。相反,我們的一些民營企業,雖然能力有限,卻也為中國汽車的未來奉獻一份力。
如果說,傳統汽車我們輸給了其他國家,是因為我們比別人起步晚,沒有核心技術,將幾百億、幾千億的市場拱手讓人,但是換來的卻少得可憐,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都還靠合資吃飯;但電動汽車我們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先對來說我們的起跑還要快一點。比亞迪、奇瑞等民族品牌第一次依靠自己的技術和國際巨頭一同起跑,如何能讓我們跑到前面?如何能讓我們的技術成為標準?如何讓中國的汽車企業去改變世界汽車的版圖?這一切都少不了三樣東西——政策支持、市政設施、充電網絡。所以,政府必須得出面,必須拿出一整套的措施來促進電動汽車的發展。
最后,說說我個人對電動汽車發展的看法,在前不久公布的《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表示,中國力爭在3年時間內形成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到乘用車總銷量5%。如果能夠實現,這個比例已經相當大了,能否達到這個目標,會不會出現和比亞迪一樣的情況,我很是懷疑。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先把城市里的公交車和出租車電動化,我們很多城市里的公交車和出租車早已是CNG汽車,我們有這方面改建的經驗,只需要在現有的加油站的基礎上加上“電池站”,把同類型的車的電池標準化,就像手機電池一樣,快沒電了只需要到“電池站”換一下電池就好了。另外,我看了一下我國的電力結構,其中火電占到了78%,水電21%,其他1%;從這個數據看來,我國還不太適合大規模發展電動汽車,對于減少污染起不了多大作用,當然這個比例會變,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發展史必須的,不過我認為不是現在。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把傳統汽車做好,把電動汽車的技術做到世界領先。這一段只是我個人對電動汽車的發展的一點看法,估計我能想到的別人早已經想到了,是在別人綜合考慮后才會有現在的發展狀況。
當然,中國汽車的路該走什么方向,該怎么走?都得看我們這一代的“汽車人”的。所以,我們應該感受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只要喜愛這一行業,還是要認真對待,爭取在這一行業中干出一片屬于我們的天空!
路漫漫其修遠兮!
純電動汽車會發展起來的,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2010年,十城千輛,政策補貼,促進了新能源推廣!純電公交車尤其明顯,降低使用成本,節能減排,迫在眉睫,政府支持力度之大,目前基本覆蓋所有地級城市!
純電動轎車發展也程上升趨勢,較之公交客車,比較緩慢,很多因素限制了純電轎車腳步!
首先技術問題,純電技術較燃油發動機相對簡單,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日益成熟,但電池能量密度,還是不能滿足大部分人使用需求,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對于長途出行的人們很是問題!
安全問題及需解決,今年幾起自燃事故恰恰說明了電池不穩定性。
其次充電設施不完善,很多地區充電樁只夠滿足公交使用需求,建充電站成本高,回收慢,少有人愿投資!政府已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也沒見到很好效果,只有部分一二線城市有相關配套設施!限制了部分走遠路途的消費者!
再次售后維修,一輛汽車電池成本在整車1/3左右,出現問題,保險公司,生產廠家很難處理,網絡上很多人吐槽,電池一壞,相當于整車報廢,確實是電動車發展最大難題。
最后是價格,之前是政府補貼,裸車價格還可以接受,現在政策回調,相當于車輛漲價。相當部分人群購買新能源車輛,是因為不用搖號,但其他地區就不存在這問題,還是以實用為主!
純電車隨著技術升級,相關設施完善,還會有大批量消費客戶。
特斯拉落戶上海,不久將來,估計會有很好銷路,國產品牌還需繼續努力!
我是略懂汽車東北小風哥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