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AI、5G、云計算的崛起,每一次新技術融入電梯物聯網,都會吸引新的入局者。但幾年下來,電梯物聯網進行了若干種艱苦卓絕的探索,仍未尋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改變現狀。
大浪淘沙之后,有人退出賽道,也有人扎根堅守。
從業者常常發出靈魂拷問:到底什么是電梯物聯網成功的商業模式?為什么到今天都沒有巨頭成長起來?
物聯網一直面對著商業模式的挑戰難題,電梯物聯網也不例外。
目前電梯物聯網常見的商業推廣模式,主要為四種:政府出資、業主/物業出資、維保機構出資、物聯網企業自行墊付。
入局的玩家們雖不至于饑寒交迫,卻也隨時游走在危險邊緣,亟需尋求更穩妥安全的生存模式。
我們以上述四種模式為例,探討背后的艱辛與挑戰。
政府出資占據當前電梯物聯網商業模式主要比例。
必須直視的真相是,倘若沒有政策扶持,電梯物聯網產業甚至無法安全度過萌芽期。
承載著電梯安全監管、救援、按需維保等重任,電梯物聯網從誕生之初就得到了諸多政策扶持與投入。上至國務院下至街道辦,涉及部門之廣,政策之密集,可見監管機構對電梯安全與電梯物聯網的強烈關注。
政府出資購買電梯物聯網全套硬件方案服務,從建設落地來看分為兩類,一類是老舊電梯改造,提升安全性;一類是新建社區,以滿足智慧城市建設。
于公于私,電梯物聯網都是一項皆大歡喜的惠民工程,那么選擇政府作為買單方也合情合理。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并非如此。
眾所周知,電梯物聯網是需要“長期燒錢”的,假如政府財力不行呢?
除了長三角、珠三角等財政實力雄厚的地區,愿意為電梯物聯網埋單的地區寥寥可數。
財政資金的巨大投入是掣肘政府推動電梯物聯網的關鍵。
電梯物聯網硬件、網絡等基建設施投入大,一次性財政資金不能滿足長遠發展,也無法應對后期巨大的運維壓力。而參與企業眾多,也會造成開發內容頻繁調整,開發進度緩慢,使得后續動力不足,容易爛尾。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有方案距離真正實現事故預防還有距離,而各地物聯網標準沒有統一,政府需求也不夠清晰明確,都加大了方案的落地難度。
第二種方式,由物業公司出資。
如果電梯按私人財產算,應歸于業主,那么似乎應該選擇業主作為買單方,從物業管理費出資。
可惜現實是眾口難調,由物業管理費出資難于上青天。
物業公司自己出錢呢?這也是當前電梯物聯網常見的項目模式,卻很難推廣。
因為對物業來說,成本實在太高了。
以普通物聯網方案為例,一個小區上百臺電梯就需要耗費幾十萬,物業沒有這么多錢。
現在有一種新興模式,由保險公司介入兜底,采用電梯安全綜合保險模式,讓物業給每臺電梯買保險,然后保險來跟維保簽保養合同。有實力的保險公司自然會購買電梯物聯網方案。
這種模式本質上還是物業出資,只不過將一次性的“大出血”改為了保險式的分期付款。
現在全國電梯參保率不到30%,這類模式尚處于探索階段,如何培養物業購買保險的意識、提升物業續保率等一系列問題仍需要實踐來證明。
國內維保機構最難的,不止是維保效率低下和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市場良莠不齊競爭激烈以及惡性價格競爭,讓大多數維保機構始終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這意味著,即使是優秀的維保機構也很難有高額收入,更難以拿出這么多錢為電梯物聯網埋單。
此外,電梯物聯網所有的信息來源于終端信息采集設備,但各家使用的信息采集設備很不穩定。誤報率較高,故障分類和描述也不夠清晰,這些都讓維保機構持圍觀狀態。
企業試錯成本太高,即便想嘗試電梯物聯網,也需要慎之又慎地考慮。
至于將電梯數據化為流量入口,也沒有完全跑通。
常見的方式,是由電梯物聯網企業墊底出資,用物聯網方案來置換資源,贏利點大多為廣告投放,獲取電梯巨大流量。
與巨額的硬件設備投入、人力投入、日常維護運營投入相比,微薄的廣告收入無法支撐企業的日常運營。
諸如大數據利用、流量變現等贏利方式,也處于起步階段,與成熟的商業模式相差仍遠,因此這種模式也極易虧損,需要外部輸血維持企業發展。
綜合來看,上述四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困境,深層次的原因五花八門。
總而言之,一句話:價值不足,無法滿足相關利益方的需求。由于現有的電梯物聯網在數據與有效交互上都做的不夠好,導致無法滿足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缺乏強有力的買單方。
企業對商業模式的探索,究其根本,要解決的就是:誰來最后埋單。
無論是從市場體量還是政策扶持上來看,電梯物聯網肉多狼少,的確值得群雄逐鹿。
電梯物聯網玩家雖然多,但目前沒有哪一家公司能獨占鰲頭。對企業來說,活下去不難,要活得好且成長為巨頭,必須邁過商業模式這道坎。
成熟的商業行為,不可能單純依賴政府補貼或外部輸血,而是要找到更多的價值點,以謀求更多的收益。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