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頻點1561MHz,帶寬2.046MHz
二、北斗定位系統和GPS定位系統區別:
1、系統配置不同,北斗計劃35顆衛星,27顆中軌衛星,3顆地球靜止衛星,5顆同步軌道衛星;GPS計劃24顆衛星,目前擴展至31顆衛星,未來可能是36顆衛星,而且全部是中軌道衛星。
2、信號頻率不同,GPS信號是L1、L2、L5,而北斗信號是B1、B2、B3。頻段不同,GPS信號頻段優于北斗信號。
3、定位模式,GPS定位是被動定位,用戶能受到系統信號,但不能發給系統信號;北斗支持雙向通信,用戶也能發給北斗系統信號。
跟許多因素有關的
頻率、發射天線高度、發射功率、天線增益、空間環境等
頻率不同,空間衰落就不一樣
一般高度越高、發射功率越大、天線增益越高,傳輸距離越遠
發射高度有公式,網上搜搜看
功率的關系,你可以把功率換算成dBm,加上發射端和接收端天線的增益,減去接收端保證正常通信的最低電平
這個電平就約是自用空間的損耗了
等于10Lg(4πdf/c)^2
然后計算出d,也就是距離
沒有危險。
頻率一樣只是說明RF部分可以共用一套通道資源而已,其他的處理,嚴格來說到了中頻以及數字基帶部分就完全是各干各的的,軟件部分就更是兩套處理流程,不過到了定位解算部分倒是有相當部分的代碼可以復用。
實際上,關于4大系統的頻率復用這問題,業內有一個很裝B的名詞,叫做CompatibilityandInter-operationality(憑記憶,估計會有拼錯。。。),翻譯成漢語,兼容性和互操作性。這個特性在早期只有GPS一個玩家的時候沒有任何必要,但后來隨著幾大玩家紛紛入場,大家發現如果每一家都自己提一套新的信號格式包括載波頻點,那么未來接收機的設計將會變得復雜無比,單是射頻通道就要搞好幾套才能兼容現在的幾大系統。于是才提出這么個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概念,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不是北斗和伽利略共用頻率,而是GPS、北斗和伽利略包括未來現代化后的Glonass都要共用頻率,好在大家都是馬糞的,不太在意頻率是不是一樣哈
那么回到接收機的設計一側來說,剛才已經提到,共用頻率只是說明射頻部分可以節省一部分資源,一個射頻通道就可以搞定幾個系統的射頻信號處理,但基帶和軟件部分還是要各搞各的,尤其是基帶部分,大家的測距碼都不一樣,調制方式也有差別,所以具體到實現部分就不能一套邏輯包打天下了,軟件部分也要為不同系統的處理實現不同的軟件代碼。
第三代北斗系統使用的頻率主要為UHF頻段(UltraHighFrequency),即400-470MHz。該頻段具有較高的通信質量和較遠的傳輸距離,適用于各種移動通信應用,如車聯網、航空導航、物聯網等。同時,第三代北斗系統還支持多頻點、多通道的頻率分配模式,可以提高通信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傮w來說,第三代北斗系統使用的頻率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和通信質量,能夠滿足不同領域的需求。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