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英文全稱是InternetofThings,簡稱即為IoT。單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物聯網就是物與物之間相互連接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延伸和擴展出的網絡。物與物之間通過網絡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從而達到了物物相通的效果。于是,業界稱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全球第三次信息技術產業浪潮。
下面的內容,我則參考了物聯網智庫近日所發表的一篇文章(美國不同年代的人怎么使用物聯網)。
1,生于1940年到1960年之間的人。
這一代人在目前的年齡都相對偏高。這些老年群體對于新興的技術和產品可能并不那么敏感或者感興趣。不過,其中有許多的人已生活在智能型的家庭環境中。或者說,通過物聯網連接的各種設備,能幫助這些老人生活得更好。比如,幫助老人戰勝孤獨的機器人,虛擬護理平臺、自動服藥提醒和日程安排。
2,在1960年到1980年之間出生的人。
這一代人更多是在工作場合中接觸并理解物聯網。接受并利用物聯網的制造廠商,可以從市場中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工廠利用物聯網對自身進行運營管理或預測性維護,亦能為自身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城市利用大型網絡執行交通管制和公共安全等任務,從而受益匪淺。其他人如零售從業人員、建筑工人和辦公室人員等也能從物聯網技術中受益。除此之外,許多的人都渴望盡快試用最新的智能手機和智能家居產品等。這一代人意識到,自己可以利用技術,進而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加之,不少的人既有工作,又有存款,也就負擔得起奢侈的物聯網設備。
3,出生于1980年到1995年之間的人。
其中有一些人可能仍在上大學,多數則已經走入社會并工作。然而,這些人中有相當多的人并不有屬于自己的物聯網設備。原因至少有這么兩個:一個,有不少的人缺少住房,或者說處于租房子住的狀態。二個,同樣有不少的人對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感到擔憂,或許這些人對物聯網設備的危險性了解得比其他年代的人更深刻,寧可堅持使用相對簡單、原始的設備。
4,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
這些人使用物聯網,主要體現在社交媒體以及與自己的親友們保持聯系上(Facebook、Snapchat和Twitter等網站)。許多在校的大學生,傾向于使用專業平臺和應用程序,包括Cortana和Alexa等個人智能助手、音樂流媒體服務、可以幫助自己學習的軟件。有些學校甚至直接給學生提供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每個大型學術機構都有供學生使用的電腦機房。得益于物聯網及相關的技術進步,連接到教室的網絡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強大。
搜浪信息科技發展(上海)有限公司 備案號:滬ICP備17005676號